广州BRT走廊沿线城中村改善复兴
在广州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业用地已经被转化为城市土地并且被用于新开发。村落定居点核心通常是由少数房屋、一个祠堂和小型公共广场组成。当周边的农业用地都转化成为极高密度的“城中村”时,村落核心却仍得到了保留。城中村非常密集,主要巷道沿线建筑首层是商铺,因为弯曲的内部小巷对于机动车而言过于曲折,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小汽车。。这里的房屋基本都归属于这里的原住民,他们大多已经成为富裕的地主。而现在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人口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租住在宿舍一样拥挤的角落。请点击参阅 广州城中村的照片。
广州都市圈内有304个城中村,其中有23个城中村位于23公里长的BRT走廊沿线。约有600万人居住在这些村庄中,而其中又有大约500万人是“流动”或没有户口的人。2014年5月,广州市政府批准了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以解决城中村的安全问题。根据行动计划安排,约有30个示范村在2014年底前要进行改善,有118个城中村将在2015年底前彻底翻新。与早期重建计划相反的是,此次行动计划是针对于城中村基础设施和管理系统的提升,而非以前的强拆村庄修建高层公寓楼。
2014年10月,广州市市委书记提出要举行创建一个“干净、整洁、平安、有序” 城市环境比赛。具体措施将由社区办公室或街道办(街道办事处)执行。街道办是一种低于区级政府部门的单位,通常一个街道办会管理10到20个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最低级的政府部门)。天河区政府选择了车陂街道(这一区域包括了在BRT走廊沿线的大型城中村)作为城市环境提升比赛的示范性区域。2014年11月比赛扩展到了棠下村和石牌村—BRT走廊沿线最大城中村之二。
棠下街道办管辖范围有7.42平方公里,其中棠下村只有0.3平方公里。棠下街道办的总人口有35万人,其中大约有26万人是外来务工人员。棠下村是广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棠下BRT站是全世界BRT站台使用率最高的站台之一,高峰期平均每小时8000人次在这里上车。ITDP在2014年9月的调查数据显示,70%在早高峰离开棠下村的居民会选择BRT出行。2010年ITDP曾为棠下BRT站台周边区域提出了城市设计改善方案,但这些建议只有部分得到了实施,而且棠下村还被列入了面临被拆迁的城中村名单中,这加剧了城市环境的逐渐恶化。随着新的城中村政策的出台,这一情况已经得到大幅扭转。
随着城市环境的提升,棠下街道办极大地改善了其基础设施和管理。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中,棠下街道办已扩宽铺装了超过3500米街道、建设了3000米人行道、安装了4200米交通护栏和158个自行车停车架、疏浚和改建了150条街道的下水道、解决了26个水浸问题点,同时它还清理了非正规摊点、垃圾和不安全电缆等。棠下街道办实施了一个街道清洁系统,每天16小时有人帮助监管维持街道洁净,并且要求在路边的档主保持各自门面清洁及其正规商业运营。棠下村的许多商店还被要求安装玻璃门面以使得城中村的内部对行人更具吸引力。棠下要求汽车只能在指定地点停放。棠下还同时开展了新的商业、清洁和安保管理系统,并且将其分成许多版块,每一版块分别由不同的村干部负责管理。居民和指定的工作人员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管理团队有一个巡逻和清洁计划,而他们的联系方式均向民众公开,这样只要民众在此区域发现问题,便可以及时的联系到他们。街道办还安装了超过500台高清摄像头,同时建立了微信群,以便随时监测村内的治安和环境。
由于这些BRT站台区域的城中村得到了戏剧性的改善,连接BRT站台到这些城中村的进出通道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09年(前三张)以及2010年5月(上一张)的棠下牌坊,恶劣的环境用于停放小汽车和面包车。


通往BRT的道路排水和铺装已进行升级改造,许多商铺安装了玻璃门面,大大改善了步行环境。


棠下村改建项目信息展示墙。

棠下村在棠下街区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