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没车了,我就带你飞
世界无车日是每年的 9 月 22 日,在海外和全国都颇有响应。现今很多城市已经把无车日类似的活动本地化,在不同的日期,以不同的频率和在不一样的位置限制机动车驶入指定街道,让行人和骑行者畅行。无车日,顾名思义,是对机动车(私家车)进行控制,但是纵观世界各地成功的以「无车」为主题的活动,真正的重心应该放在参与者的体验以及对公共空间长远的改造上。一个城市若要借助「无车日」从「车本位」的现状转变为「人本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把目光放长远,参考国内外案例,用心策划并施加配套政策巩固「无车日」的绩效,例如之前一篇公众号介绍的「停车位改造公园 Parklet」。
无车日和Ciclovía:开放街道姐妹花
无车日起源
「无车日」这个想法最早因 1956 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和 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在当时石油紧缺、依赖机动车的西欧国家萌芽。比利时、荷兰和瑞士早在 1956 年前后就有过「无车星期日」的活动。
1994 年美国可持续倡导者 Eric Britton 在一次关于城市可达性的国际大会上正式呼吁实施「无车日」。在人类的第一部轿车问世 113 年之际,在全球轿车总数逼近 5 亿辆之时,反省和批判轿车的志士仁人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凝结为一个有形的成果:「无车日」在西欧各国陆续展开,随后「无车日」在 2000 年 2 月被欧盟纳入环保政策框架内,正式踏上世界的舞台。
无车日初养成
最先展开无车日的城市包括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英国城市巴斯 Bath 和法国城市拉罗谢尔 La Rochelle。但是,最初真正动员全国来实现「无车日愿景」的地方只有英国和法国。
1998 年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 34 个外省城市的响应。1998 年 9 月 22 日,法国 35 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无车日这天,参与活动的城市将主要通过限制机动车进入城区,设立步行区、自行车专用区和举行其他相关活动来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并鼓励人们使用更为清洁的交通工具,以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无车日国内现状
随着「无车日」的普及,中国的各大城市也有响应这个国际节日。在ITDP 办公室收集到的案例中,比较值得探讨的有上海、深圳和成都。这几个案例都能体现出在「无车日」框架下改善公共空间的一些局限和契机。
2018年深圳蛇口无车日 (来源:新浪网)
上海无车日开始自 2007 年 9 月 22 日。上海市政府响应国家「绿色交通与健康」的号召,至今共开展了 12 次无车日活动。活动旨在推广绿色交通理念,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发展,有效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以尽快改善城市拥堵,减少空气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在历次无车日活动中,上海市政府划定了不同的禁行区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从中心城区禁车再到在车流量不大的滨江区域限行,至2013年上海市政府不再划定禁行区域,用票价减半的形式鼓励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促进健康人居。「无车日」在上海从活动沦为公交优惠政策不全无用途,但是也失去了持续传导绿色出行的效应。能够让全民参与的活动总是会比一刷闸机便消失票价优惠更有号召力。
在成都的这个案例中,通过对 9 月 22 日和其他日期的对比,调研人员发现「无车日」的确能够带来可观的空气质量提升:
2013 年,通过采集成都市无车日前后禁行区域内 PM2.5 样品, 分析样品中主要的可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和金属元素……因子分析表明,机动车排放源对成都市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 PM2.5 贡献量达 25.8% 。
为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禁止在特定区域车辆行驶需要增设公共交通服务。2013 年的无车日,成都公交集团在无车日增加了 358 辆公交车,增开了 1280 个班次。志愿者在引导市民顺利、便捷地转变出行方式上功不可没,他们设立了资讯台给乘客提供服务。虽然公交班次增多了,天府广场附近路段因为封闭主干道发生严重拥堵,也颇遭市民诟病。选址在繁华路段,活动初衷可能是借助其知名度来最大化「无车日」的效果,但是因为拥堵造成的不便减弱了绿色出行的乐趣和效果。举行「无车日」的底线是「便民」,若果「扰民」不但大大折扣活动效果,而且还会引起驾车市民对车辆控制政策的抗拒心理。
这三个国内的案例中,总体反响就好的就数深圳的「无车日」活动了。和无车日配套的,2007 年在深圳全市展开了「公交周」。2018深圳无车日定于 9 月 15 日,主题为「绿色出行,从身边做起」。目的是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公交、支持公交、选择公交」的良好氛围,培育「优选公交、绿色出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文化,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深圳市政府在蛇口口岸设立了禁行区域并开展了一系列公交出行宣传活动,邀请了众多民间团体和个人进行表演和宣传。活动现场吸引了许多市民的关注并收到了一致认可和好评。首先,深圳2018的这个「无车日」扎根社区,地点选在车流较少的蛇口口岸区。无车日借助当地招商局、社区基金会和妇女儿童组织的力量,安排了丰富的节目,其中很多都面向儿童。与其他国内案例单纯封闭道路,让行人和骑行者通行相比,深圳蛇口社区无车日组织了「嘉年华巡游」和「马路乐园」,充分利用街道,拓展其作为公共空间的潜力,带动参与者气氛。
扮作恐龙而踩着轮滑鞋行进的小朋友
小朋友在家长陪同下在街道上快乐作画
蛇口无车日嘉年华盛况 (所有深圳图片来源:新浪深圳)
通过国内案例的经验看得出,一个城市想要举办成功的「无车日」必须从基层开始,充分动员社区的资源和力量,而不是依赖市级机构在中心地区自上而下地、僵化地安排活动。往往这种模式下举行的活动选址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市中心道路的硬性通行需求,反倒产生了拥堵和不便,与「无车日」的初衷大相径庭。选择在车流较少的路段,并且在节目安排中增设主题(例如面向儿童的深圳蛇口无车日)才能在目前办符合中国国情、富有号召力的「无车日」。但是,选择特定日期封闭主干道,让全民健康运动、出行也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起源于南美的「开放街道 Open Streets」类的活动就已经扎根全球。
Cicloví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iclovía,音译希克罗威亚,在西班牙语里是自行车道的意思。这个活动源自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简单直接的取名和活动的宗旨相符,让平常通行机动车的道路变成自行车道。1974年,自行车倡导者海梅(Jaime Ortiz Mariño)从美国学成归来,发现哥伦比亚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向美国看齐,有一人一车的趋势。六十年代在美国留学,抗议越南战争的和平示威者的力量深深地影响了海梅,海梅深知要扭转这一局势,并将要运用到激进的手段。当年12月,海梅成功说服了波哥大市领导封闭两条主要道路,活动当天5000多人骑着自行车在波哥大市中心畅行。根据海梅给《自行车》杂志的描述,不管是男女老少、嬉皮士还是总经理,形形色色的人都参与到了「希克罗威亚」这个活动当中。
1974年海梅组织的第一届「希克罗威亚」(来源:Fernando Caro Tanco)
海梅种下的 “星星之火”在彭尼亚罗萨(Peñalosa)兄弟执政之间变成了燎原烈火。(还记得本届世界可持续交通峰会 Mobilize 的主讲人Gil Peñalosa先生吗?)作为波哥大的市长和康乐处处长,彭尼亚罗萨兄弟把上任之前每年一天、约13公里、14万人的活动拓展成了每周周日、100多公里、两百万人的派对。他们完善了「希克罗威亚」的运行模式,将成本最低化并且使大众知悉封闭的路段。每周日的「希克罗威亚」都有专门的志愿者、标识和广告营销。活动的经营费用来源有两处:一是来自于在所有波哥大市民话费账单上加的一项税,二是私人公司的赞助,比如说运动品牌。「希克罗威亚」不仅实现了非机动车优先的新城市理念,还有很多正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波哥大市住在「希克罗威亚」路段附近的老年人会更有可能达到推荐的步行时长。哥伦比亚的《国家公共健康规划》和《国家控制肥胖条例》就收录了「希克罗威亚」,因为非机动车出行对慢性病有重要预防作用。
每逢周日很多波哥大市民骑上自行车自由行驶在安全、无车的道路上。(来源:The City Paper)
波哥大本身的自行车设施,譬如图中的自行车天桥,和无车道路相辅相成,把波哥大市变成骑行天堂。(来源:波哥大市官网)
Ciclovía: 让美国着迷,让世界效仿
在哥伦比亚,不仅仅是波哥大,其他的大城市现在每周日也有开展「希克罗威亚」。自行车文化变成了国家软实力,连哥伦比亚乐坛天后夏奇拉(Shakira)也参与其中。她第一次和同胞歌手合作出歌,歌名就叫 La Bicicleta (自行车),MV 展示两位歌手从高速公路上拥挤的机动车长龙中逃出,如同孩子般、骑自行车快乐地穿梭于哥伦比亚独有的海岸风光。其中的一句歌词「En una bici que te lleve a todos lados 一部自行车上带你去哪里都可以」体现了哥伦比亚文化俏皮的特点,也体现了「希克罗威亚」自行车畅行的精髓。
La Bicicleta 的 MV 片段。
就如同La Bicicleta 红遍世界歌榜,「希克罗威亚」这种开放街道的活动也席卷了全球城市的街道。而最受影响的莫过于美国:海梅留学的经历周而复始,他拿他在美国学到的东西去哥伦比亚实践,几十年后的成果又回到了美国,造福其城市。其中有三个在美国值得分析和借鉴的案例:洛杉矶的「希克『洛』威亚 CicLAvia」 ,纽约的「夏日街道 Summer Streets」和费城的「自由街道 Free Streets」。洛杉矶的 「希克『洛』威亚 CicLAvia」是由同名的非营利性组织发起的开放街道活动,今年将会进行六次,每次都会在洛杉矶县不同的社区展开。即将在8月18日进行的活动的就名为「遇见好莱坞 Meet the Hollywoods」,选址是好莱坞大道和圣莫妮卡大道。号称全美国最大型的开放街道类活动,「希克『洛』威亚」和深圳「无车日」类似,采用了社区模式,为了更好地让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民众都能参与到这个环保健康、拥有全是精神的活动中来。据统计,「希克『洛』威亚」举办日平均使用活动设置的临时公园人数是洛杉矶县当日其他公园参观人数的五倍,说明这个活动很有号召力。
「希克『洛』威亚」的标识和历届盛况。(来源: CicLAvia官网)
洛杉矶以车为本,高速公路四纵八横,但是车速却从来都不会一直很快。全美拥堵程度排名第一,洛杉矶是名副其实的“堵城”。在洛杉矶通勤,晚高峰平均每驾驶 30 分钟就要因为拥堵增加 24 分钟的通勤时间,接近一倍。如果说美国哪个城市最需要从「车本位」中解放出来,那肯定非洛杉矶莫属。从哥伦比亚引进的「希克『洛』威亚」固然是一种短期转变观念的手段,但是长远来说洛杉矶更需要强有力的引导政策转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纽约市「夏日街道 Summer Streets」是这样自我介绍的:「一年一度,庆祝纽约最宝贵公共空间——街道」。活动在八月份的前三个周六展开,连续性的排期能够动员更多的市民,巩固向非机动车出行转变的成果。从早上 7 点至下午 1 点, Summer Streets 的活动范围连接纽约的著名地标和景点,让市民和游客可以方便地进出无车区,体验精彩的无车生活。
纽约市的地标之一中央车站上层平时只供机动车行驶,「Summer Streets」时开放给非机动车人流。(中央车站官网)
Summer Streets 活动的宗旨不仅仅在于车辆限行,它更像是一场老少咸宜的夏日派对。狭长道路圈出的活动范围分段有不同的编排:从自行车骑行到极限运动,从宠物狗乐园到野餐摊位,好玩的项目应有尽有。考虑到天气炎热,便民设施例如流动的直饮水设备,也有设置。Summer Streets 从最初的开展到现在收获很多宝贵的经验,据前纽约市交通局局长珍妮特(Janette Sadik-Khan)回忆,很多之前只有开车或乘车才能目睹的地方突然有了新的生命,例如中央公园地下的一条马车-机动车隧道,还有中央车站上方的高架桥。这些原本单调水泥路被艺术家打扮得色彩缤纷,原来行人看不见的雕像现在成了行人竞相合照的景点。
「Summer Streets」组织的街道瑜伽。
费城的 「自由街道 Free Streets」号称是以「人」驱动的无车、绿色出行活动,于每年夏季的八月份举行。活动本身的形象设计结合了费城的市徽,拥有鲜明的标识:通过提前一星期在各区和网络平台上投放广告,此活动在全市有很强的号召力。除了单纯地设立车辆禁行区以外,「自由街道」还鼓励市民骑行、滑行(利用轮滑鞋、滑板等等)以及游玩。2018 年参加活动的人数达到了 5 万人,相当是市中心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近一半的参与者为年轻人和老年人。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合计超过了 370 个小时。
「Free Streets」进行当中,这位踩着轮滑鞋的爸爸与小孩父子同乐。(来源:Philly Free Streets)
费城是美国众多参与「零死亡愿景 Vision Zero」的城市。这个国际计划目标是把交通事故伤亡最小化,以安全第一,弱化对速度和效率的盲目追求。目前费城举办的四届 Free Streets 的选址绝大多数都与 「Vision Zero」里划分出的高伤亡路段重合。通过封闭街道让行人和骑行者放心地出行,不仅可以展现安全街道的潜力,也能转变一些公众以车位本的思考方式。当然,费城离实现「零死亡愿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要从「车本位」转型,费城需要向开放街道的元老「希克罗威亚」看齐,从一年一次变得更频繁,成为费城生活的一部分。
「Free Streets」目前还只是一年一次。(来源:Open Streets PHL)
纵观海外案例,波哥大的「希克罗威亚 Ciclovía」, 开放街道的始祖项目,得益于其热带气候和丰富的运营经验,是开展最频繁,和本地文化最融合的活动。其活动规模和经营模式都是世界其他开放街道活动可以借鉴参考的。美国效仿的开放街道活动各有其优势和局限,在接下来总结分析环节会陆续提到。
开放街道操作指南
Open Streets 国际倡议
前面提到的波哥大市康乐处处长吉尔·彭尼亚罗萨 (Gil Peñalosa)在离开他的职位后,利用他改造公园和创建「希克罗威亚 Ciclovía」经验创建了一个建设包容性城市的非政府组织叫「8 80 Cities」,意为倡导城市的布局和发展能够既考虑到80岁的老人也能照顾的8岁的孩童。而「8 80 Cities」所提供的其中一种业务就是帮助城市创立他们自己的开放街道活动。小编就做一下搬运工,在下面结合之前提到的案例,展示一下办一个开放街道活动需要的准备:「The Open Streets Toolkit 开放街道工具包」。
准备工作 Getting Started
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是必不可缺的,要按照以下列举的小组/头衔分工:
「总经理」管理一切运营事项及所有其他人员;
「社区和政治外联」与重要的社区组织接触并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且与当地政府知晓这个开放街道活动;
「志愿者服务」创立并监督实施总体的志愿者布局战略,招募志愿者并与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宣传和营销」设计总体的宣传策略,例如短小精悍的宗旨,并且生产宣传材料与媒体沟通;
「运营和许可管理」设立出实际的活动预算,申请各类许可执照,处理任何突发的交通问题和与紧急服务(火警、民警)保持联系;
「评估」在活动进行时收集数据并且在活动结束后制作评估报告;
「财政」与法律顾问沟通,在适时调整预算并递出任何相关的金融文件;
「赞助和资金」通过调查、游说、制作报告来进行赞助招商,并且发展长远赞助关系。
规划线路 Plan your Route首先,开放街道活动的线路需要一条「脊梁 spine」 ,网站推荐选择本地人知晓而游客也多光顾的路段。而这条「脊梁 spine」需要和现有的一些名胜和公共空间相连接,例如博物馆和公园。数据表明,大多数参与开放街道活动的人群都花了15分钟或以下的通勤时间来到活动场地,所以这条「脊梁 spine」的步行、骑行以及公交可达性对于保证参与人数至关重要,需要在规划阶段重点研究。线路选址还需要考虑能否能吸引到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参与,让活动更有包容性,促进社会和谐。另外,根据城市人口数量来决定线路长度:25 万人以上需要10公里长的线路而25万人一下的城市则只需要5公里长的开放街道。线路上可以设置「活动点 activity hubs」来丰富参与者的体验,可根据每次活动的主题来决定「活动点」的内容。例如,深圳蛇口面向儿童的无车日就设有儿童 Crossfit 活动点,而纽约的 Summer Streets 搭建了攀岩活动点相应其强身健体的主题。日期和时间的选择也有讲究:网站建议周日或者周六举办,洛杉矶和费城选择在了周日,而纽约的是在周六举行;而时间上如果定在早上7点到下午4点左右,这样既可以照顾的老人和孩童,也有考虑到逛街的黄金时段,波哥大的活动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为了防止活动周边交通拥堵,可以「半封闭街道 soft closed intersection」,让路线经过的十字路口另一方向路上的机动车按照信号灯通过。
「soft closed intersection」示例:行人在机动车道路和无车道路路口通过人员指挥和信号灯过街。(来源:Summer Streets NYC)
资金筹集 Funding your Program
当地政府的协助对一个开放街道项目的寿命有很大影响。活动刚开始因为普遍规模小,有些运营成本尚在组织团队负担范围内。但是,久而久之一个开放街道项目想要拓展并达到最佳效果,团队必须要和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当地政府通过减免或者出力的形式帮助团队节省以下费用:
路障和道路封闭标识
许可证费用
公交绕道的成本
增派警力费用
志愿者资料库
公告的制作和分发费用
外联部门会议场所团队要列出所有可能的资金来源并且跟进任何进站。一般来说,拥有几个大赞助商比找很多个小赞助商要容易些。每个赞助商都需要专门的时间去经营,以便发展关系和互相的利益。可能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部门(交通局、康乐处、公共健康部等等)、当地的基金会、其他非营利组织、银行、房地产商、成功的当地企业、相关品牌公司(运动用品商店、时尚生活品牌)以及保险公司。而与潜在赞助商沟通前的重要一步是建立一个赞助商福利包:让赞助商了解活动的宗旨和想法,用以往数据和规划指标来说服赞助商,最后列出赞助商加入后可享受的权益以及团队想向赞助商索取的条件。必要时,还可以创立赞助商级别,以不同的加入成本和权益来吸引不同规模的赞助商。
活动推广 Marketing
前期的一些硬件部署(资金、许可)完成后,接下来的重任就会落在宣传和营销小组的肩膀上。一个活动的灵魂在于其口号,而这个口号一定要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像纽约的 Summer Streets,他们的口号就是「庆祝纽约最宝贵公共空间——街道」。宣传推广的第一步是设立一个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然后慢慢再向其他社交平台延伸,譬如抖音、豆瓣等等。一个30秒的视频简介永远会比一段干巴巴的文字要强。同理,优先放置清晰、吸引人的图片,然后再加入文字。
但是只靠互联网来寻求关注和支持是不够的,接下来还需要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和其他的面向公众的会议,分享详细的开放街道计划,为活动造势。另外,可以借助本地商家的力量来宣传此次活动,或者让招募到的志愿者分发传单。若有时间和资源,可以考虑通过不同的无线电台进行大型广告活动。最后可以做一些活动的周边产品:制作T恤衫和个性纽扣,有偿或无偿地分发给群众,以散布活动标识和口号。
费城的「Free Streets」的标识可认度极高,运用鲜艳的颜色和市徽(铃铛),有助于推广活动。
运营管理 Logistics
志愿者在活动当天是成功的关键,能够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分工和指挥有助于开放街道的顺利进行。根据活动的不同,志愿者需要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志愿者的工作性质分为以下几种:
「路段长 Block Captains」--骑着自行车的「老司机」志愿者-- 负责管理所属段(每段平均两公里)的所有志愿者,处理段内紧急问题;
「流动骑手 Roving Cyclists」--骑着自行车巡逻分段的志愿者—在其他工作人员去洗手间时代职,引导人流在活动开始后从人行道往道路中间行走并且在活动结束前30分钟开始清场;
「路障保安 Barricade Attendants」在「全封闭街道 hard closed street」路边守护,防止车辆驶入,引导特殊或紧急车辆进出,向进入和离开的参与者问好,并且回答参与者的问题;
「路口专员Intersection Monitors」会在「半封闭街道 soft closed intersection」使用标识或显眼的绳段来阻止参与者在红灯亮时过马路,然后保证参与者在绿灯亮起后安全通行。
「评估员 Evaluator」会在活动期间访问参与者对活动的体验和评价(记下文字并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每小时记下参与者的数量和在活动结束后和利益相关方碰头。
「布局和清场 Set-up & Take Down」顾名思义,这些志愿者将会在活动开始前把标识、路障、摊位等等搬移和搭建到相应的位置,而在活动结束后将这些活动器具拆除、移走。
在训练志愿者的过程当中,要保证志愿者知晓活动的宗旨、路线及其分段的位置、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着装要求、到达时间和工作时长。
志愿者的招募有很多渠道,譬如通过网站同城小组或者在高等院校直接接触学生,但是招募时最好要问清楚应召者以下问题:名字、年龄、对开放街道这类活动的认识以及兴趣、想扮演的志愿者角色、联系方式、空闲时间以及对自行车的熟练程度。
评估总结 Evaluation
辛辛苦苦开办地活动总不能没有后闻。一个开放街道项目的寿命也取决于总结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更新。另外,活动中收集到的评价和数据能够成为下一期活动宣传的利器,无论是为活动造势还是吸引更多的赞助商。然而,制作评估报告对人力和时间都要求很大,这时活动团队可以借助外力。费城的 Free Streets 活动在第一年活动开始前就请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系的对外研究分支「PennPraxis」来帮忙通过「定点调查 intercept survey」和「商家调查 business survey」两种手段来评估活动效果。最后评估的报告给出了强有力的数据:97% 的受访者有良好的活动体验,预计由于活动鼓动市民出行产生的「消费者盈余」达到了 80 万到一百万美元。另外,自称是费城居民的受访者绝大多数都希望费城再度、更频繁地开展开放街道活动,这项调查结果对 Free Streets 往后的活动筹备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无车日增加的非机动车人流能帮助增长开放道路上的商家的生意。(来源:PhillyFamily)
PennPraxis 发布的「2016 Free Streets」活动调查报告,其中有提到公众意见和商家效益。
总结
连国际歌星都提倡慢行的当今,怎么还能让机动车一年 365 天都主宰道路。广州的「开放街道」活动需要一个公益组织牵头,政府(交委、交警)的合作,和汲取国内外案例的经验。争取有一天,广州的“无车日”也有个响亮的口号和名字,丰富的活动安排,引来满街快乐、健康的老少市民。七夕快乐,愿世上有人的心为你而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