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呈现出未来中国怎样的城市化发展大趋势?
2020年的春节,随着疫情的全面爆发,迅速且全面地改变了数亿人的生活,也给大家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新春记忆。云办公,云课堂,宅经济到来,让我们意识到,过去 20 年,数字化网络促进了社会、知识、商业、文化和科学的巨大进步,我们已经迈入了数字时代。疫情终会过去,中国城市未来将发生一些变化,呈现出以下六大城市化发展趋势。
1. 趋势一 大城市将更具吸引力,人口从北方往东、南方转移将加速
这次新冠疫情中,给全国人民最朴素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去“医疗发达”且“城市治理先进”的城市生活,这样能在面对疫情时获得更多救治的可能。武汉疫情爆发充分说明“城市治理先进”的重要性,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替代政府有关机构的责任心和作为。
一般来讲,良好医疗条件,需要建立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上。这也是为什么在城市的环境卫生的直接指标-人均寿命层面,人均寿命的高低和经济水平的高低表现出直接的相关性。经济条件好的城市,人均寿命就高。
(来源:边际实验室)
事实证明,经济发达的城市,城市治理也更好。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也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检验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治理水平。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表现抢眼。尽管新冠疫情在湖北爆发,广东和浙江并不湖北接壤,但广东和浙江都是率先启动一级响应的省份,这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在近期一些地方还在严防死守,停工停业时,广东和浙江又展开抢人大战,专车专列专机拉人回来复工,夺回失去的一个月。这充分体现了治理能力的差异。简单粗暴的防控,简单粗暴的冻结一切停摆一切,其实最偷懒的。能根据情况兼顾疫情防控、正常运转、社会发展,才是精细化管理。
中国的北方人口持续向南方迁出,这可能成为一个长期趋势。从具体省份来看,广东、浙江人口净流入最多,而北京、山东人口净流出最严重。
今年新冠疫情或将加速这一趋势。据百度迁徙地图,今年2月中旬开始,广东、浙江一直居人口回流省份一、二名。随着对资源及人口吸引力的减弱,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南方,这可能成为一个长期趋势。
2. 趋势二大城市的不断崛起和巩固发展,以及小城市的收缩
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变和中国人口拐点的临近,中国城市化将从所有城市的城市扩张转变为差异化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少数城市的人口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数量都将减少。
根据的李迅雷的研究,中国人口峰值将不超过14.2亿人,中国人口负增长可能在2021到2025年之间出现。最快5年内,中国将面临人口收缩或城市收缩的压力,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数量会越来越多。
而美林银行研究显示,未来十年,随着共享经济与服务经济的普及,实物消费的占比已越发低于服务消费。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转型服务业大国,即将进入一遍美国黄金时代的历程。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重点在服务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知识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将会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多数小城市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
从实际的人口流动已经出现,人口持续向新一线城市集中,而四五线城市中,有七成城市面临人口净流出。根据已经公布169 个城市的人口数据,新一线城市人口流入规模非常明显,已有数据的11个新一线城市中,人口净流入总规模达150 万人。四五线城市人口继续净流出,特别是四五线城市中,有七成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
对于部分三线以下的城市,城市化的发展未来发展将无法走“城市扩张”传统模式,而应树立新常态下精明“增长”与精明“收缩”并存的新理念,推动城市转型和空间重构。
3. 趋势三中国城市群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给城市化带来新形态。
为避免大型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中国城市群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依托大型城市的辐射力,建设大型城市群。中国城市化发展从过去的“点”的发展转变对“面”的带动,未来人口与资源都会向大型城市群集中,给城市化带来新形态。
如日本东京集聚了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但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东京的人口不增反降,环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却不断增加,说明“点”作为发展极的辐射对“面”的功能十分显见。
大城市群也适合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交流的平台,提高知识经济接触效应的最佳途径是促使具有各种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同一空间,实现便捷、高速的相互交流和知识创新。
未来中国的城市群建设形成12个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长株潭、辽中南、哈长、关中、中原、海南及山东半岛城市群。201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对这12个大型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行了分析,报告表明,2006年至2015年,12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至82.03%,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所有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的比重都得到了提升,这就是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疫情过后,未来人口与资源都会向大型城市群集中将进一步加速。到2025年,这12大城市群的GDP会占比超过90%,也就是说,仅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20%的大型城市群将创造中国90%以上的财富。
近期城市群建设将会重点发展京津冀(雄安)、长三角、珠三角(港珠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目前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份额占比接近50%,未来这个占比还会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比肩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的 “世界级”的城市群
4. 趋势四
气候环境的巨变带来的生态安全的挑战,将促进对城市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们认识到新兴疾病已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风险。以往,我们把每一次的新传染病视作单个危机,没有意识到它们是世界变化的一个征兆。在地球升温的大趋势面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
改变环境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并为疾病的爆发提供机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表示,人类目前只记录了10%的病原体。因此,还需要更多的资源和人手来寻找那剩下的90%,以及哪些动物携带这些病原体。建立完善的城市生物安全体系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新命题。
气候变暖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也要求城市将环境因素纳入自身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高密集的城市生活是减少碳足迹的唯一途径,高密集的城市生活和传染病防治并不矛盾,防治传染病主要是需要通风,封闭社区并非关键。任城监狱的案例显示出,完全封闭的空间,在疫情来临时,存在极高的风险。
未来城市建设的更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创建融合的城市社区空间。这不仅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有现实意义,也具有良好的减灾,避险的功能。TOD的发展模式可以很好融合城市空间,适应城市的高密集城市生活和良好公共空间的布局,并满足城市群发展的诸多要求,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的发展主要模式之一。
高密集的城市建筑和良好公共空间布局,构建了良好的城市通风廊道(来源:一览众山小)
5. 趋势五机动车拥有率将持续提升,绿色出行成为城市管理新课题。
新冠疫情不会直接增加小汽车的消费,但是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放缓,会倒逼政府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从而刺激小汽车的消费的增长。出于对疫情的恐惧,在短期内小汽车的使用率将提高,形成对公交出行的替代。
从2000-2018年的中国汽车销量及增速来看,影响中国汽车需求的主要是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周期因素。在2003年非典时期,汽车消费增速相对于2002年降低,并且后几年增长率持续走低,汽车消费增速的转折在2009年,主要是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政府出台了鼓励汽车消费的刺激性政策所致。
尽管这次疫情将对中国汽车销量增速的影响不大,但从长期而言,中国机动车拥有率将会保持稳定的上升。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未来中国汽车保有量将有望达到6亿辆。随着机动车拥有率的持续提升,如何让车主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将成为城市未来交通管理新课题。同时气候变暖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下,在原油需求未来达到峰值的同时,也预示城市中电动车将成为绝对的主流。
6. 趋势六智慧城市的将快速向我们走来,未来已来。
疫情期间,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购物医疗、在线医疗等在线活动方式加速崛起,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已经远离了20年前的生活方式,数字时代已经改变了城市的生活。疫情的爆发也显示出高效的、基于数据的疫情管控和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未来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提速。
为应对疫情的冲击,中国加快了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这只是个开始,我们处于一场革命之中,而且这场革命不会很快结束。5G在中国率先普及将促进中国经济再次加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经济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城市运行的诸多的底层逻辑发生改变,也将颠覆现有格局,同时极大的提升城市生活效率。
有别于当前以空间的土地价值增值为核心的城市开发模式,未来的智慧城市将以AI为主导的城市,提供及时的精细化的解决方案和空间的价值的增值,这意味着,未来城市最有价值的东西,属于AI(下图蓝色部分)。未来城市以交往、休闲、娱乐为主的空间比重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对于多元化的服务业的发展,城市的数字化场景空间增值价值比以往更加突出。意味着我们整个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包括房地产的投资、运营模式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如何组织城市空间,把空间和人的创新的活动,和整个城市新的业态活动有序的组合在一起,这是个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来源:孙正义,孙正义看未来30年)
有幸的是,这次科技革命,我们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在AI领域,即将超越美国,领导行业发展,中国面临极佳发展机遇。
这场疫情,短暂地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但终将过去。我们处在一个时代的拐点,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旧时代也在降下帷幕,新时代正在缓缓开启,一个美好的中国城市未来,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