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城市公交出行无障碍
12月3日的“国际残疾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是一年一度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
残疾包容是维护人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也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承诺的核心所在。为迎接“国际残疾人日”,更好创建包容与平等的城市,ITDP将推出城市出行无障碍系列文章。
城市公交出行无障碍篇
2007年,在广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试验线的设计阶段,小编作为设计单位的一员,参与了和广州市残联的座谈。当时残联同志的一句话,让小编至今记忆犹新:快速公交车站对无障碍设施的考虑固然重要,但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去到快速公交车站。
是的,当我们讨论公交系统无障碍出行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公交车站和公交车辆的无障碍设计,而是应该包括但不局限于:
- 从建筑/小区到公交车站的无障碍设计;
- 过街设施的无障碍设计;
- 公交站台的无障碍设计;
- 售检票设施的无障碍设计;
- 从站台到公交车辆的无障碍登乘;
- 公交车辆内部的无障碍设计;
- 公交乘客信息系统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的面向群体,应该包括但不局限于:
- 患有暂时或永久性身体残障的群体,包括使用手杖、拐杖、轮椅或是那些具有隐性残障(如关节炎或心脏病)的群体,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
- 有暂时或永久性感知障碍的群体,比如有视觉障碍者以及有听力障碍的群体;
- 有暂时或永久性认知障碍的群体,比如文盲或不认识当地语言的群体、初次使用公交系统的群体,旅游者等;
- 带行李出行的群体;
- 带孩子出行的群体、孕妇等;
- 儿童,设计方面需要从更低的高度来考虑;
从建筑到公交车站以及公交站到建筑:
图|平整的人行道铺砖和连续的盲道砖——Lloyd Wright
图|交叉口处人行道放全坡并设置盲道止步砖
图|路中安全岛标高和路面平齐并设置盲道止步砖
图|人行道被支路或次干道截断时,设置无障碍全坡及盲道止步砖,沿斑马线上连续设置盲道
图|为视力障碍群体过街设置信号灯声音提示
图|为身体残障群体过街提供专用按钮,可延长绿灯时间
图|为身体残障群体和普通行人过街提供分别的按钮
图|周边建筑和公交站台之间有高差时,提供坡度满足轮椅使用的坡道;在楼梯起始处和过街起始处,设置盲道止步砖
图|行人指引/乘客指引标识提供盲文阅读
图|墨西哥城对每个BRT车站和轨道站点都进行了图案命名,便于文字阅读障碍群体辨识,Photo by Lance Wyman
公交车站到公交车上
理想状态下,公交车辆地板高度和站台高度一致,车辆尽量靠近站台停靠(间距小于10cm),有助于实现有需要乘客的无障碍水平登乘。
图|Photo by Lloyd Wright
但很大情况下,公交车地板和人行道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我们可以:
图|在路侧公交站位置设置无障碍登乘位
图|外延登乘踏板帮助轮椅实现上下车. Photo by Lloyd Wright
图|踏步型外延登乘踏板有助于老年人上下车. Photo by Lloyd Wright
图|低地板、易登乘、车内有轮椅停放空间设计的公交车辆
图|公交车内提供停放轮椅、婴儿车以及大件行李的空间
13年前,和广州市残联座谈结束后,我们为中山大道BRT车站设置了专用无障碍进出站设施,选用地板高度和站台平面一致的公交车辆,力求实现无障碍水平上下车,但据悉每年站台无障碍设施的使用频率却仅为一到两次。
根据广州市残联公示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市残疾人比率为5.26%,残疾总人口超52万人。各类残疾类别构成比率分别为:视力残疾占11.69%、听力残疾占21.65%、言语残疾占2.02%、肢体残疾占23.23%、智力残疾占4.91%、精神残疾占13.56%、多重残疾占22.94%,具体数据为:视力残疾有60,927人、听力残疾有112,839人、言语残疾有10,529人、肢体残疾有121,074人、智力残疾有25,592人、精神残疾有70,675人、多重残疾有119,564人。
如何给这部分身体不便者更多的尊重,让他们更愿意出门,更愿意和这个社会接触,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下一期,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城市在无障碍出行方面都提供了那些法律上和政策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