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为何人行过街天桥成为了我的必选?
近日,一则关于“广州天桥无障碍设备充满了障碍”的报道在小编的朋友圈不约而同地以多种形式出现。
该报道阐述了天桥新增的无障碍电梯给目标使用群体带来了不友好的出行体验,包括轮椅使用者、推婴儿车的家长以及腿脚不便的老人,都反映了该设备的操作复杂、空间逼仄、使用时高频晃动带来的极度不良体验,让这些目标群体更愿意走楼梯过该天桥(当前该设施已进入整改)。
而实际上,广州天桥带给市民的仅仅是针对特殊人群而言,缺乏无障碍设备或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吗?
今日,让我们把广州天桥带来的“障碍”转向形形色色的普通人。
普通人如何过天桥,那自然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于非机动车使用者而言,天桥过街中的“推” “抢”已经习以为常。
于行人而言,天桥更多的是“只要肯攀登”,但若随行大件行李,那就不得不多费些力气了。
在更多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选择“不攀登”。
2020年6月30日,广州环市东路上两座行人天桥加装了电动扶梯,据广州日报实时报道称“身水身汗爬楼梯过马路的岁月终于过去了”。相信于很多人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广州天桥发展的进步。毕竟人行天桥给大众的印象,不仅给不便爬陡坡和楼梯的人群增添了物理障碍,还增加了额外的出行时间和距离。
电动扶梯着实便利了很多人的出行,楼梯底部的低矮台阶和斜坡同样服务了一部分人的“无障碍出行”。
想要省下“推” “抢” 力的母女选择利用此扶梯的优越性进行“无障碍”过街。但轮椅使用者以此方式过街,仍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相信对于很多广州市民而言,使用天桥作为过街方式已经成为日常出行的必备选项。何为必备?因为不使用天桥更多意味着无法过街。即便加装了扶梯,仍然给部分人群带来不便利。那么,这般高频率地使用人行天桥是不是对过街的群体进行了一段隐形筛选呢?
所以,人行过街天桥如此高频率地应用于交通系统,是因为其本身给交通系统带来巨大的益处吗?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些过天桥的 “普通人”只是城市群体的一部分,而人行天桥最大的意义在于,减少行人过街对机动车的干扰,确保机动车快速通行,以此减少城市拥堵,推动城市整体的经济生活效益。行人路权的丧失是城市交通中必要的取舍。
而实际上,使用人行天桥过街的“普通人”并非一部分少数群体。鉴于广州天桥在主干道上的高频率使用,居民日常步行或骑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需要使用天桥。即便是公共交通的使用者们,很多情况下也需要利用人行天桥来完成从家到地铁站亦或是从地铁站到工作地的“最后一公里”。据广州统计局2019年末的报道,广州常住人口为1530.59万人。同时,2019年12月31日,公安部数据表明,广州汽车保有量为280.3万辆。不可否认,公路系统中的使用车辆不止私家车,公交车和出租车等也占一部分。不过私家车仍是造成城市拥堵的主要群体。
而这些天桥“普通人”为机动车所让出的路权,对真正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吗?也不见得。根据《UMOT’/urban interactions’》的研究表明,个体对于自身在交通出行上所需时间和预估花销是相对稳定的。面对机动车道的提速行驶,机动车拥有者更可能做的是,在稳定的时间和金钱可接受的范围内增加出行。因而,看似提速的机动车道可以缓解拥堵,实则鼓励了更多人来使用机动车出行。《抢街》一书中也以案例佐证了,所建即所得,修建更多宽阔的、便于机动车出行的车道只能产生更多的车流。相反,减少机动车道的数量与宽度,反而使得机动车出行者为避免碰撞而减速安全的驾驶。
一个高效的、可持续的交通系统,首先应做到的是,重视不同道路使用者的路权,提供一个给不同出行模式的道路使用者都能安全而舒适出行的街道环境。
同时,步行作为最常见的出行方式,即便拥有再多样化的交通模式,大多数的出行都是以步行为起始和终点。因而,尊重多种道路使用者路权的同时,步行应当放在首位。事实证明,充分考虑步行需求的区域,往往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广州六运小区、北京路步行街等。
人行天桥作为过街设施的一种,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行人过街的安全性,也可以通过完善其自身的无障碍设计,来优化行人的步行体验,例如加装扶梯、无障碍电梯等。但人行天桥不应盲目、过高频率地建设,既不利于切实缓解机动车道拥堵,还增加了行人的过街负担。就行人过街设计而言,路中安全岛、十字星街(全向十字路口)也是非常值得应用的街道设计,优化了行人安全出行的同时,也增添了街区的丰富性。
该路中安全岛位于街道中间,应用铺装、标线和设置护柱来提示行人可以停留的位置。它在路中央为行人提供驻足等待并再次过街的空间,促进了该路口行人的过街安全性。
该路口的十字星街(全向十字路口)设置,虽然没有明确用斑马线划出“十”字状来方便行人通行,但由于四个路口的行人绿灯同时亮起,因而可以保障行人在绿灯时,在无机动车干扰下安全,也可选择交叉以节约时间与路程,增加了行人过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期待以后城市规划师们在规划街道的同时,纵向考虑不同道路使用者、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丰富街道设计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正平等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容与共享——城市街道发展蓝皮书》,ITDP,2018.
2. Global Street Design Guide,Global Designing Cities Initiative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2016
3. 开了开了!环市东路上这两座人行天桥的电动扶梯今天开通了!2017 . https://news.dayoo.com/gzrbrmt/202007/01/158963_53413746.htm
4. 市住建委:广州计划新建27座人行天桥 已建成359座,2017.http://gd.sina.com.cn/news/2017-08-22/detail-ifykcypq2900675.shtml
5. Streetfight: Handbook for an Urban Revolution. Front Cover. Janette Sadik-Khan, Seth Solomonow. Penguin Books, 2017
6. The ’UMOT’/urban interactions’ (1981).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search-ebscohost-com.liverpool.idm.oclc.org/login.aspx?direct=true&db=edsbas&AN=edsbas.CE582B20&site=eds-live&scope=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