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村民因BRT获得更多的工作与机会
广州所谓的都市村庄(城中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延续至今的一种高密度、混合用地、机动车禁行的区域。通常是围绕村庄历史核心,修建在以前的农业用地上八层甚至十层高的不合标准的建筑物,它们慢慢变成了那些低收入新移民的家,继而大大扩大了以前村庄的物理范围和人口。许多城中村正在升级改造,或者被拆除及被高层建筑取代。广州有超过100个城中村,其中有20个位于BRT走廊沿线。由于通常路宽都不足以容纳机动车且广州禁摩,城中村村民们大部分都是依赖公共交通来进行长途出行。
棠下村是广州比较大的城中村之一,在不足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约拥有四万人口,相当于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八万人。棠下村地处BRT走廊三分之一处,距离市中心仅有10公里。ITDP在2014年9月12日周五进行了调查,验证了大批城中村村民的确是通过广州BRT系统获得更多的工作与机会。
棠下BRT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BRT站台之一,高峰时段每小时可达8000人次在这里上车。在早上七点至九点的早高峰时段,以五分钟为间隔,对所有从棠下村大门走出来的人进行记录(棠下村只有一个大门在BRT站台附近,很容易调查,而可以通过自动扶梯进站台意味着人们相对于150米外的平面过街会更加偏向通过较近的天桥进入BRT站台)。调查还统计了从棠下村方向走出的通过BRT天桥进入BRT站台的人数。调查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依靠BRT出行的城中村村民数量比预期更高。在早上七点至九点间的早高峰时期从棠下村大门走出的村民有70%进入了BRT站台并乘坐BRT。在七点至八点间从棠下村大门出来再走进BRT站台的村民比例更高——大约80%(另外一些城中村村民为了避免通过自动扶梯上行天桥从而需要步行下楼梯,宁愿选择多走50米从平面过街进入BRT站台。因此实际上在早高峰使用BRT系统的城中村村民比例会比现在的调查结果更高)。总而言之,调查结果证实了沿线的城中村村民大量使用BRT并且以此得到更多的工作和机遇的传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