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达性的不同面 – 临近公交人数, 老年社区和共享住房
可达性已经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就在不久前可达性中的一面可步行性就随着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基于街道功能促进步行的研究》而为大家热议,然而可达性还有很多平时少有人关注的其他面。
临近公交人数(PNT)
PNT 即 People Near Rapid Transit(临近公交人数)的缩写, 用来衡量在城市中离高质量快速公交距离1千米之内的居民。这个指标可以很好的衡量可达性和城市中用地与交通的结合度。 一个很重要的PNT的运用就是来衡量不同社会经济阶层在城市中经历的不一样的可达性。公共交通网络的扩张大家都喜闻乐见可是在很多城市里,大部分快速公交网络都集中在相对富裕的地区。如果能够衡量一下低收入人群在城市中享有的快速公共交通可达性然后与高收入群体来对比就能反映交通的不平均发展。收入数据的收集和标准化有一定难度但是ITDP巴西办公室用巴西地理和数据研究所(IBGD)里成功采集到数据来分析出巴西四大主要都市区内的“社会PNT”。分析人员用住户收入对比最低收入(巴西最低年收入为10,560巴西雷亚尔即3,279美元)的比例来区分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第一组为收入低于最低收入50%;第二组收入在最低收入的50%到100%之间;第三组收入在最低收入100%到300%之间;第四组收入在最低收入300%以上。
2010年和2015年四个巴西都市区不同收入群享有的PNT—来源于ITDP
巴西四大都市区的“社会PNT”全部呈现出巴西最富裕的居民享受到了快速公交最好的可达性。在这四个都市区内最低收入群体(住户收入在最低收入的50%以下)享受了最差的可达性。随着巴西城市中快速公交网络的扩张,可是2010年和2015年的数据对比显示,在两个PNT在2010年至2015年有增长的区域(Rio de Janeiro和Belo Horizonte)内,最低收入群和最高收入群PNT的差距拉大了。以下这幅地图就显示出来Rio de Janeiro区域内的可达性不平等。绿色的小点代表着收入在最低收入以下的群体,红色和蓝色这是收入在最低收入以上的群体。可以看到在Rio de Janeiro,最富裕的住户集中在市中心和岸边也更靠近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相反,收入在最低收入以下的贫困住户则集中在北边的郊区,远离市中心的工作和机遇,并缺少能带他们靠近这些机遇的快速公共交通。
Rio de Janeiro 地区的快速公共交通和住户收入地图—来源于ITDP
老年社区
中国老年化的趋势下老年社区的建设不容延缓。上海市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需求特征研究很细致的根据老年人步行能力差异的研究视角,选取上海市延吉社区中5种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以及19种社区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老年社区的详细研究。
研究的范围选取上海市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延吉新村街道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对老年人的分类,以及预调研中对老年人步行行为的观察,把老年人步行能力分为5类。
老年人步行能力分类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调研的设施对象主要是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设施,选取菜场、便利店、水果店、超市、饭店及餐馆、幼托、小学及中学、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助餐中心、商场百货店、沿街服装店、美容美发洗浴按摩、诊所、药房、银行邮局、公交地铁站点、公园绿地、股票大厅证券公司、公证处派出所等19种社区服务设施。研究还考虑了设施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并在调查中发现公园绿地和诊所是各类老人普遍认为重要的设施,并且随着步行能力的降低,其重要性越高。对于Ⅰ、Ⅱ类步行能力较好的老年人,重要设施基本一致,差别主要是Ⅰ类老年人认为日常采购的设施重要性更高,说明其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采购任务;公交地铁站的重要性更高,表明该类老人对公共交通的依赖度更高,出行范围更广。随着步行能力的降低,对设施种类的需求逐渐减少,需求更加集中。使用频率来说菜场、公园绿地和诊所是各类老人普遍高频使用的设施。将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对设施的容忍时间与步行速度相匹配,得出各类型设施的平均容忍距离。
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对各类设施的平均容忍距离(单位:m)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研究根据以上这些结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A类——使用频率高、可达性需求高:菜场、水果店、公交地铁站、诊所、老年人活动中心、药房。按照“社区级—街坊级”两级布局体系,形成完善的分级布局系统。其中,大型菜场、综合水果店、综合诊所、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大药房可集中布置;并分散布置小型菜店、水果店、诊所等设施。
B类——使用频率高、可达性需求低:公园、超市、银行。规划建议重点保证“社区级”的设施布局,如社区公园、大型超市、银行服务网点,在部分街坊可分散布局小型公园、超市、ATM机。
C类——使用频率低、可达性需求高:便利店。规划建议应重点保证“街坊级”的设施布局,强调小而分散,保证其步行可达性需求。
D类——使用频率低、可达性需求低:美容美发洗浴按摩设施。在社区层面的布局中不做强制控制,可视具体区位条件而定。
共享住房(Cohousing)
共享住房是理念社区的一种类型,由私人住宅及广大的共用空间组成。共享住房皆由其中的居民一同规划及管理,居民会与邻居有频繁的交流与互动。共用设施非常多样,但通常都包括一个大厨房及餐厅,居民可以轮流掌厨开伙。其他设施包括洗衣房、游泳池、托儿设施、办公室、网络接线、客房、游戏间、视听间、工房或健身房。透过空间设计以及在社交、管理活动上的分摊,共享住房促进居民跨越年龄代沟交流,满足社交和物质需求。不论是市区、郊区或乡村,都能建立共享住房社区。共享住房的外观通常紧凑,但非常多样化,有低层公寓、排屋、独立住宅社区等。
温哥华的共享住房 来源https://vancouvercohousing.com/
可达性在共享住房中的体现在于社区内通常会禁止车行,良好的步行环境促进邻居互动,以及让社区内的儿童更安心地游玩。居民能在公共绿地作园艺、游戏或是交流。为了在社区建筑之外有更多可用空地,建筑的结构会尽量聚集,尽可能地增加“开放”供所有居民使用的空地。在下面城市学者Appleyard有名的交通和社会联系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车辆来往越少的社区社会联系越多越紧密,车辆来往最多的社区联系越少,是朋友的邻居也越少。
Appleyard 街两边朋友数随车辆增多递减图 来源Donald Appleyard, Livable Streets, 1981
在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中国共享住房十分有潜力。“现在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享社群、共享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买车,有滴滴、优步;同样有各种外卖的APP。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是这样子?”,青山周平在访谈中这样问道。来自日本广岛的建筑师青山周平改造了一户被称作“史上最小学区房”的北京老四合院而被人熟知——35平方米三代5口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重新诠释了在胡同生活的可能性。在访谈中青山周平谈起自己在北京胡同生活的想法,包括通过共享住房的方式共享厨房:“如果我走路几分钟的距离有这样的买菜的地方,那我其实不需要那么大的冰箱,不需要那么大的厨房。”
在谈到胡同里打赤膊的居民时,他说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后来我越来越理解了这个胡同的生活方式。我也在胡同里生活了几年,理解了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不是公共的空间,他们觉得这是家的一部分,他们家的客厅,或者他们家的哪里哪里——为什么在自己的家里面要穿衣服。这个对我来讲很有意思。我相信他们如果是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如果超出他们心里的家的范围的时候,他们一定觉得不好意思不穿衣服。所以我认为家应该是开放的,家应该跟城市融合在一起。城市可以引入到家里面,家可以延伸到城市里面。家应该是跟自然有关,跟生活有关。在这种基础上,我最近一直思考未来的家到底是什么”。在建筑师青山周平眼中,街区内的可达性不光重新定义了空间共享,还重新定义了社会关系和家。
无论是临近公交人数, 老年社区还是共享住房都体现了可达性的及其社会化的不同面。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临近公交人数差异,不同步行能力,设施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对老年社区建设的不同需求,紧密邻里的共享住房新模式都说明了可达性对一个公平,友好,温暖连通的城市至关重要。
参考目录:
Michael Marks, Jacob Mason, Gabriel Oliveira, "People Near Transit: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and Rapid Transit Coverage in Large Cities"
《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上海市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需求特征研究——基于步行能力差异的视角》,作者:李敏,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胡刚钰,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建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阅读屋访谈“我们为什么要用那么多钱去买两室一厅?青山周平”https://www.readhouse.net/articles/55348020/